销售服务
SALES SERVICE
传统中兽药炮制的目的
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、动物、矿物;这些药物,有的质地坚硬、粗大,有的含有杂质、泥砂,或者含有毒性成分等,所以都要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使用。一般认为中药炮制的目的有以下几方面。
(一)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
从古至今对有毒药物的炮制都很重视,各世代都有较好的除毒方法和炮制论述。如草乌有用浸、漂、蒸、煮、加辅料制等炮制方法,以降低毒性。炮制也可除去或降低副作用。
(二)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
性和味偏盛的药物,在临床使用时,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。如太寒伤阳,太热伤阴,过酸损齿伤筋,过苦伤胃耗液,过甘生湿助满,过辛损津耗气,过咸助痰湿等。为了适应不同疫情及体质的需要,一方面可通过配伍的方法,另一方面可用炮制的方法来改变或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和味。如用生麻黄具有辛散解表作用较强,蜜炙后辛散作用缓和,止咳平喘作用增强。中药往往通过炒、麸炒、蜜炙等炮制方法来缓和药性,故有“甘能缓”,“炒以缓其性”的说法。许多药物,生、熟作用有别,如黄芪生用补表气,而炙黄芪则具有补中益气、增强免疫力的作用。
(三)增强药物疗效
作为药物,起作用的是物质。药物所含的活性物质,通过适当的炮制处理,可以提高其溶出率,并使溶出物易于吸收,从而增强疗效。明代《医宗粹言》写道:“决明子、萝卜子、芥子、苏子、韭子、凡药用子者俱要炒过,入煎方得味出。”这便是现代“逢子必炒”的根据和用意。因为种子有硬壳,不易煎出有效成分,炒后表皮爆裂,有效成分便于煎出。
(四)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
疾病在病机和证候趋势上常表现为向上:如咳嗽、气喘、吐血等;向下:如泻痢、遗尿等,这些可以利用药物升降沉浮的作用趋向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。炮制可以引药入经及改变作用部位和趋向。黄柏禀性至阴,气薄味厚,主降,上清丸中黄柏经酒制后,转降为升。一种药物往往归入数经,在临床上常嫌其作用分散,通过炮制进行适当调整,使其作用专一。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:“大凡生升熟降”,“酒制升提”,“盐制入肾”等。 如生黄芪具有补体表之气,而炙黄芪则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。
(五)便于调剂和制剂
植物根及根茎类、藤木类、果实类经炮制后加工成一定规格的饮片,如切成片、丝、段、块等,便于调剂时分剂量和配方。矿物类、贝壳类及动物骨甲类药物,如自然铜、磁石、代赭石、牡蛎、石决明、穿山甲等,这类药物质地坚硬,难于粉碎,不便制剂和调剂,而且在短时间内也不易煎出有效成分,因此必须经过炮制,采用煅、煅淬、砂烫等炮制方法使质地变为酥脆,易于粉碎,而且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。
(六)有利于贮藏及保存药效
药物在加工炮制过程中都经过干燥处理,使药物含水量降低,避免霉烂变质,有利于贮存。如大部分原药材都采用麻袋包装,以便于药材堆垛的通风透气。某些含甙类药物经加热处理破坏酶的活性,避免有效成分被酶解损失,以利久贮,如黄芩、杏仁等。
(七)矫臭矫味,便于服用
动物类或其他有特异臭味的药物,难以口服。为了便于服用,常将此类药物采用漂洗、酒制、醋制、蜜制、麸炒等方法处理,能起到矫味的效果。如酒制乌梢蛇、紫河车,麸炒僵蚕,醋制乳香等。
(八)提高药物净度,确保用药质量
中药在采收、运输、保管等过程中,常混有沙土、杂质、霉烂品及非药用部位,因此,必须加以净选、清洗等加工处理,使其达到一定的净度,这对保证临床用药剂量准确有着重要的意义。有些药物虽属同一植物,但由于药用部位不同,其作用也不同,更应区分入药。如麻黄茎发汗,根止汗,故要分开入药,以适应临床的需要。